close

IMG_4441.jpg

從念大學開始,就常聽到電視上和身邊的人們不斷談論著台灣的低薪問題。出國之前,我也覺得身為台灣的年輕人很可憐,身為服裝設計係的學生第一份薪水平均兩萬五,還不像平面設計或是室內設計出路較廣,幾乎不可能離開一個月房租7000以上的台北。

三年前,我到英國念書。在物價比倫敦低的卡爾地夫(威爾斯首都,英國第九大城),和朋友分租兩房公寓,一個月房租兩萬不含水電。後來我趁著寒假去打工,當時的時薪6.31鎊(約300台幣,現最低時薪6.7鎊)。身邊拿打工度假簽證的朋友,旺季一週可以工作52個小時。他的房租260鎊一個月包水電,但是住在出入比較混雜的地段,房東也把雅房超租給家庭,住宿品質差。不過像他們這樣吃苦耐勞的精神,的確替自己存到不少旅費。在英國打工還有一點大家可能比較不清楚的,就是工時不像台灣這麼穩定。當你找到一份超市的工作,往往是簽約制。也就是說,通過面試錄取後,資方會提供一張合約,期限大多是兩個月,工時可能會簽一週12個小時。也就是說,你的保障工時只有12個小時,當他們需要更多人手,才會給妳更多時數。當然,你可以拒絕臨時的加班,只是多數員工不可能存活於一週12小時的薪水,於是時間上就得徹底配合經理。再者,因為是簽約制,只要表現得太不配合,是很有可能不被續約的。大家當然不想因為得罪經理丟飯碗,所以對於經理的要求多半有求必應。其實在英國打工,真的不像大家想得那麼輕鬆,雖然英國很注重勞工權益,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。淡季的時後,工資都快繳不起房租。另外,在英國和愛爾蘭的服務業競爭,經濟不景氣,有越來越多其他歐盟國家的勞工。像是西班牙,義大利還有東歐,各經濟蕭條的國民都來到英語系國家找工作。朋友的咖啡店同事,就有35歲的西班牙藥劑師,因為薪水太低無法生存寧願先到英國打工,再慢慢尋找醫院職缺。在愛爾蘭打工度假時,我也有獸醫系畢業的義大利室友,在羅馬完成一年實習之後找不到工作。而她森林系碩士畢業的男友,因為義大利政府已經20年沒有舉辦相關考試(森林系畢業生非常仰賴國家公園的工作機會,不然就只能替住家做園藝。),只好相偕來愛爾蘭念英文找機會。

  我到愛爾蘭打工渡假之後,發現愛爾蘭和英國的文化極相似(除了使用歐元,社會景氣蕭條,治安更差之外還好愛爾蘭人較友善)。愛爾蘭表面上時薪比英國較高(當時8.65,約320台幣,現最低時薪9.15),其實工作更難找。很多人都會說,你有英國學歷,難道一點都沒有幫助嗎?我念的音樂後製(錄音,混音),對於在愛爾蘭稍微蓬勃的IT產業的市場,找工作真的一點也不相關,頂多就是英文比較流利。雖然在愛爾蘭的找工作之路處處碰壁,但是當地的街頭音樂還有歐洲的旅程都讓我確信這一趟非常值得。無奈在經濟方面,還是不得已打了時薪7歐的黑工,一個月大約賺1100歐元。在當時我在都柏林租的studio(一空間含廚房和房間衛浴)一週145歐,在偶爾分租給朋友,找不到適合的室友時就自己住的狀況下,還好其他的生活開銷不算高(回台灣才發現水果菜價肉價差不多。)。這樣的生活,不加班,每天走一小時來回工作地點,自己下廚帶午餐,假日去散步或坐車到海邊小鎮,我過得愜意安穩。

後來陸續在希臘待了一個月,又到賽普勒斯(土耳其下方的地中海小島,島上一半是希臘人種的賽普勒斯國籍,另一半屬於土耳其。屬歐盟,前英國殖民地,現在是英國人的渡假勝地。)。在希臘和賽普勒斯的年輕人月薪差不多是700歐元,換算台幣25000,物價方面,超市是台灣水準,餐廳是西歐水準(一餐500台幣起跳),非首都房租200歐(約7000台幣)。而賽普勒斯雖然官方資料是時薪將近4.55歐,月薪870歐,但我和當地人聊天他的說法是時薪3歐,月薪約700歐元。看著當地街上不少中文房產廣告,買房可得到國籍,我相信經濟真的不是太好。

繞了這一圈,我思考的已經不是薪資高不高的問題了。所謂的薪資,還看在當地你能過什麼樣的生活。在台灣的薪水和物價雖然不是最過份,住在台北花三分之一的薪水租房跟其他首都沒有不同,福利好的國家還要負擔更高的所得稅。但是在台灣的都市的生活品質真的會讓人感到絕望。我不在台北長大,住在擁擠的台北還是很難感到自在。一萬塊租到的套房除了通風採光和隔音不好,不一定有廚房使用之外(學生時代我總是窩在房間吃買來的晚餐,感到幽閉),出門也沒有可以走跑的綠地。於是在無處可去加上高工時的情況下,人人只能活在消費取向,把看電視,購物還有外食當作僅有的休閒娛樂。過這樣的生活,基層的人民當然入不敷出。再加上政府對廣告這件事毫不管制,無論走到哪裡,從電台,電視,到路上招牌,整個城市所有可以運用的空間都充滿商業廣告。在視覺聽覺並濟的刺激下,無處可去的人們當然感到慾望無窮,覺得要是能更有錢生活就會變好。我們總以為問題出在薪資低,但是同樣的薪水和消費水準,有些國家的人可能可以過更安寧的生活,而不覺得焦躁不安。他們可以不需要無薪的超時工作,住在足夠採光通風的安靜房間。假日有更多地方可去,而不需要逛街當消遣,再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失落。

雖然大家都羨慕英語系國家的高薪和福利,但稅制和開銷相對也高,很多英語系國家的年輕人也都還是為錢煩惱。儘管歐美有許多了不起的設計品牌,但是我明顯感受到同齡歐洲人消費機率比台灣人低(每國都會有有錢人和購物狂,這裡以一般人而論)。比起亞洲人,我的歐洲朋友們身上鮮少出現奢侈品。很少人因為出了新的Iphone換手機,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非智慧型手機,就算有智慧型手機,大度數的人也不會選擇網路吃到飽。除了攝影師以外,不多人擁有相機,也很少看到同齡的人背名牌包。我發現歐洲人的開銷很簡單,如果跟你約在咖啡店他就只喝咖啡,幾乎不外食。如果他的用品壞了就會去買雙新的,不會買最便宜,但是會買品質好的。在台灣人都猜測歐洲人是不是很有錢的時後,我的歐洲朋友們反而覺得擁有3C產品和喜歡談論品牌的台灣人比較有錢。

比起期望台灣的薪資水準提高,我更希望生活品質能提高。當所有人都能平均地享有綠地,大家就不需要擠破頭花大錢買地段舒適的房子。如果機車的停放能夠更有效規劃,讓行人有路可走,市民便不需要花錢報名健身房(如果天氣不是太熱,走路半小時去上班真的不痛苦,是非常舒適的事,也不需要擔心運動量不足)。如果勞方的工時能更受保障,除了可以降低壓力和過勞的疾病,大家也能回家下廚,減少外食的食安問題,家庭生活品質會因此提高。這些都不是提高薪資就能換來的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Ulkl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