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其實每一斷時間都會發生一些瑣碎的小事,讓我想說說生活中的疏離感。今天看見令人震驚的新聞,四歲女童當街被隨機砍死。有人談論廢死議題,也有許多人 談到,應該從教育、根本上去減少社會邊緣的疏離者犯案,我特別有感觸的把這段日子累積的想法說出來。

簡短介紹一下我的經歷,大學畢業後一年,到英國念了碩士學位,再到愛爾蘭打工度假了一年,離開台灣近三年。 自從去年回到台灣以來,我明顯感到生活裡接觸到的人變很少,手機變得重要。

 

先說說回國後和出國前的台灣,我明顯感受到的改變。

第一,也許是我出國這段時間,剛好是同齡的人出社會的過程,回到台灣發現朋友好難約。在英國和愛爾蘭的時候,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和朋友出去喝一杯。和同事閒聊時,開頭總是:你週末做了什麼?如果回答:沒什麼,就只是在家。會讓人覺得你是個無趣的怪人。因為大部份的人週末一定會出去見見朋友或認識新朋友。但是回到台灣的生活真的很不一樣,大概是我昔日的朋友們都已經有穩定的工作、伴侶甚至家庭,再加上服務業的休假不穩定,和朋友見上一面變得不容易。放假時,大部份的人在家睡飽後,洗完衣服懶洋洋的過一天就夠了,再迎接下禮拜的Monday blue。

 

第二,讓我更不能適應的,還有人與人共處一空間,卻彼此視而不見的態度。參加過幾場婚禮,剛好都只有一兩個熟人。正當我以為同桌的大家年紀相仿,會彼此寒暄聊上幾句,卻發現入座後沒有人多看對方一眼。大家滑手機,和一同前來的人聊天,避免眼神交流。這樣的狀況反而讓我很不自在,當周遭的環境已經讓人無法忽視彼此,卻還要裝作毫不在意。我是一個正常人,對身邊的人會好奇,會想知道這個人和我的朋友-新郎或是新娘,有著什麼樣的交情?還記得有一場婚禮之後,因為陪著新娘參加新郎和高中同學的聚會。我隨興問了在場幾個人在做什麼工作?坐在右手邊的男生告訴我,他剛離開設計業投入畜牧業。這讓我感到很驚奇,於是和他聊了起來。過了幾天新郎告訴我,這個男生要了我的連絡方式,因為從小到大沒有女孩子主動和他說過話。讓我震驚的同時,問新郎:你沒告訴他我有男友嗎?他說:我覺得各憑本事。何況,是你主動搭訕他的。這讓我真的太不可思議了!他是你的同學,更何況他就坐在我的旁邊阿!和同桌吃飯的人互動不是一種禮貌嗎?怎麼會變成有顏色的意圖?我知道新郎有一半是在開玩笑,但這些經驗都讓我很疑惑,這些成年人生活中無法接觸新朋友不悶嗎?常聽單身的朋友抱怨生活圈狹小,如果連婚禮這樣的場合都沒人願意說話,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吧!反觀通訊軟體的發達,讓我們更不需要珍惜眼前的人。

 

我私自以為,造成現在七八年級生的冷漠疏離,除了在我們成長過程中3C產品的快速普及之外,最大的罪魁禍首,就是包裝在教育裡慢慢滲入人心的功利之心。求學的過程中,不時有師長灌輸,要如何與世隔絕的把自己關起來讀書才能快速追過別人,不斷地強調贏別人的重要。於是在一段時間裡,我們都以為替自己贏得比賽的,是閉關修煉的自己,而忽略真正陪伴走過黑暗時期的,是當時一起打鬧偷懶、互通資訊的朋友。不得不說身在在華人社會,就是多了那麼一份競爭壓力。

我一直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某一次的月考,因為媽媽教我評量上的解答,剛好和老師使用的版本不一樣。於是讓自然一直考100分的我考了97分,得到媽媽的道歉好不容易釋懷了。某天到一個親戚家,親戚問了另一個小朋友你這次考幾分?她說100分。於是親戚問我:那你怎麼只有考97分?我當場痛哭失聲。3分對於一個十歲以前的小朋友真的應該有意義嗎?我認為自己是這些觀念下的受害者, 儘管父母已經算是非常公平開明,還是在學校和其他地方感受到很多比較。這些比較常常讓我無法真正去欣賞別人,總覺得當這些人受到關注和稱讚,大概就會讓我得不到了。這樣的功利比較不但造成心理壓力,也讓我們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後多設一道心防。因為我們一方面害怕自己技既不如人,也擔心來者不善。在你我的經驗裡,都有太多喜好刺探隱私、搬弄是非,或是企圖利己的保險直銷人員,帶著友善的面具接近。也因為這樣,像我這樣抱有和陌生人交流意願的人,一但遇到看似不願開口的人,寧願不表現過分熱情,畢竟多數人是非常注重隱私的。

我常想著,也許是華人社會的封閉隱密,才造就了3C產品和網路世界如此熱門,而非3C產品將我們推向不互動的境地。寧可和許多不熟的朋友在網路上交流,也不願約出來喝一杯咖啡。也可能是我們的生活中開門見山的互動並不常見,於是躲在手機後才讓人倍感舒適吧!可惜的是,我認為在社群軟體上的互動並不能真正滿足人類被陪伴的慾望。一句“不能同意你更多”,也許能暫時安慰一個人,卻無法讓人真正感到被相信、瞭解。我相信人是依靠說話來溝通靈魂,透過擁抱來肢體交流的動物,無論人類如何被時代進化,這些都還存在我們的DNA裡。於是那些不被瞭解也不被擁抱的,就形成孤獨。冷漠的疏離就可能衍生出惡意,而惡意只會帶來更多惡意。最好的例子就是部份孤立無援、在非人處境裡成長的敘利亞難民,最後集結成Isis集團向世界展開復仇。

 

  當一個人發生問題的時後,很多人會放大檢視他的家庭。但是如果這個人已經三十好幾,那麼家庭應該不是唯一該負責的對象吧?華人社會非常重視家庭,這是好的。但是華人社會大多沒有提倡和朋友維持緊密關係的重要。我也是近幾年才意識到,自己到了一個應該經營交友圈的年紀。對於不主動連絡的朋友,只要我認為彼此到現階段還能相互瞭解,就會主動去邀約。儘管如此,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要認識新朋友還是很困難。就算這樣,還是要努力嘗試與人對話。像這樣的成人交友議題,在台灣除了婚友社之外,幾乎不被重視。

如果把一個人的失序歸咎為為家庭教育失敗,那麼為期12年的國教,卻沒有建立起一個人和群體的連結、信賴關係,豈不是更大的失敗?可惜的是,現在的教育仍沒有把健康的交友當成教育的重點。當一個人和職場失聯的時後,如果又沒有正常的社交圈和幾個固定會碰面的朋友, 他的世界只有家人。很多父母不以為意,相信只要孩子正直孝順,不愛說話是沒有問題的。但是家人畢竟年齡差異大,觀念也有代溝,再加上從小到大相處的記憶不會都是完美。生活中缺乏朋友關心的人不但寂寞,還是脆弱而危險的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Ulkl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